长江时评:政府应少一些“禁猪令”式的一纸禁令 据报道,养猪大县山东沂水在今年3月颁布了“禁猪令”,规定在年5月30日之前,所有生猪养殖户必须停养生猪,“届时若不停养造成一切损失,后果自负”。 笔者初看此条新闻着实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一个自诩为养猪大县的地方,可想而知养猪必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此番一纸禁令,岂不是自断命脉?难道沂水也在效仿一些产煤大县在做产业转型,殊不知当地祭出此条禁令根本原因是为环保所需,着实更让笔者唏嘘不已。 首先说环保重不重要?答案是肯定的!谁不想喝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和吃健康的食品。那么问题就在于养猪是否就意味着不环保,答案是否定的!纵观世界上环境优良的国家几乎都要食用猪肉,也没有听别个国家说本国一概不准养猪,只能依靠进口。其次说一禁了之科不科学?既然是养猪大县,必定经营养猪产业多年,上下游的链条也基本形成,而且名声在外、形成规模,此番禁止养猪,虽然一些大型猪场可以保留,但绝大多数的中小养猪场将会被关闭,损害的是大多数普通养殖户的权益,也就是养猪产业里的真正弱势群体,“禁猪”之后他们的生计又在哪里?最后说政府的行为得不得当。沂水政府虽然规定了“禁猪令”后的三区规划:即禁养区、控养区、适养区,但在上级的严令下层层加压,缩短时间,规划没有跟上,宣传也没有到位,最终造成养殖户只有半个月时间对生猪进行处理,着实让一些养殖户措手不及,甚至要把怀孕待产的母猪都予以处理,遇到谁都肯定想不通。 其实笔者认为,但凡遇到此类事件,越能考验一个地方是否把执政为民放在心头,而不是简单当作一个口号。山东沂水既然是养猪大县且经营多年,地方政府就应从可持续性、科学性、规范性予以引导,逐渐形成养殖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加强对大小养猪场的监督管理,尤其对粪便、废水、动物尸体等废弃物处置方式予以严格规定,一经发现污染环境行为立即给予重处,同时应加强对养猪户的扶持补贴力度,提供规范化养殖的专业指导,切实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和矛盾凸显期,政府任何一项决策的做出都应三思后行、通盘考虑,尤其是一些禁令性质的规定,比如之前的广州“禁电”、住建部“禁止群租”,由于没有充分考虑禁令颁布后对广大低收入群体的影响,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质疑。其实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一纸禁令固然一了百了,效果最好,但如此简单粗暴的施政方式显然与当前全力打造的服务型政府相去甚远,且极易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反感,甚至引发流血冲突事件,最终损害的还是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注意。 长江时评:别让“禁猪令”伤了农民的心 近日,网上流传山东省沂水县下发“禁猪令”,部分群众反映不让他们养猪了。一些养殖户告诉记者,当地有关部门最近确实不让他们养猪了,原因是养殖污水超标排放,污染了环境,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沂水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则表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沂水县近日对超标排放养殖户进行关停,对排放达标的养殖户则允许继续养殖,并未实行“禁猪令”。之前,养殖户大多觉得是因为市长被约谈,县上才下了“禁猪令”。(5月31日新华网) 为了整治农村环境,沂水县加强对养殖场的管理,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下达“禁猪令”这就有点过了。因为,在农村养猪是老百姓的一个重要收入,而且,养猪是当地农民百姓千百年来的传统,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只要管理到位,不仅让农民增加收入,而且养猪产生的有机肥料可以使土地变得更肥沃,种出的更有营养更健康更绿色的庄稼。 现在各地总喜欢按照长官意志做事,“市长被一约谈”,下面就下“禁猪令”,这是“官本位”思想的反映,上面一句话甚至比国家法律还重要,因为,不去实施,不把养猪禁了,就可能影响到官员自己的前途。“禁猪令”曝出的不仅是当地政府官员工作思路错误,更折射出政府政绩观出现了偏差。 沂水一场突然而至的畜禽污染整治行动,从县到村层层加码,最终不少乡镇全村都在卖猪。养殖户大多觉得是因为“市长被约谈”,但县委干部称是“干部联系群众”的工作。其实,从控污到禁猪,这一升级版的整治行动已不仅仅是环境命题。农民忍痛把不该卖的小猪、不够秤的肥猪都卖掉,生猪连保本价六块五都不到。而且,养殖户和养殖场如果不在规定时间内赶紧把猪卖完,一些养殖场可能面临被拆除和罚款的风险。这不是要了老百姓的命吗?伤了百姓的心吗? 沂水县是一个畜禽养殖大县,并正在创建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这一目标,计划到“十二五”末,年出栏生猪达万头以上。要想取得这一成绩,需要全县各界的共同努力,但这个县发布的《畜禽养殖污染规范治理实施方案》要求全县基本取消传统家庭养猪,而对不符合养殖规定的场区,采取停产、转产、拆除等措施。这让全县百姓伤了心。 防止农民养猪出现污染,根本用不着下“禁猪令”,只要正确引导就行。譬如:对农民养猪增加被贴,建设化粪池、沼气池等,推广雨污粪尿净污“三分离”技术工艺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等。对不建化粪池、沼气池的,不但不给补贴,而且对乱排放的农民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就可以使养猪变成一举多得的好事。不然,政府搞的形象工程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样的面子工程还会伤了农民的心。 中国网-传媒经济:“禁猪令”考验的不只是“养殖户” 网上流传山东省沂水县下发“禁猪令”,部分群众反映不让他们养猪了。沂水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沂水县近日对超标排放养殖户进行关停,对排放达标的养殖户则允许继续养殖,并未实行“禁猪令”。(6月1日京华时报) 原本是政府正当关停“排污养猪户”的执法活动,没想到却惹得一身“猪骚”。对于相关部门来讲,或许这就是一起正当、合法的环保执法而已,但是对于那些依靠“脏猪圈”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养殖户来说,关停就是让他们的生活看不到光明。 为什么会出现被爆“禁猪令”传闻?正如当地有关部门的说辞,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超标排放的养殖户进行关停,看似理所当然,明面上的大义,让那些违规排污的养殖户们不敢去相关部门反映,而是直接利用了网络平台,让沂水这个养猪大县火了一把,进而才有了“养猪大县不让养猪的传闻”。 此事件的酝酿发酵传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需要看到,即便是那些养殖户们再不合法,养猪污水污物污染大气也好,地下水也罢,他们终究逃脱不了农民生产低级的范畴。按照“民怕官”的理论,遇到了难事,这些农民不是去某某部门反映,而是时髦地利用了网络的特性暗黑了政府一把。关停没有错,但我们需要明白,真正的养猪并不能那样的赚钱,起早贪黑盖起的猪圈猪棚,花费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积蓄,如果一旦被政府执法卡住脖子,毁于一旦,谁能接受?本已经入不敷出,让他们再去投资改造,不合符现实。这同样也对当前一些政府的行政管理思维出了一道考题,想百姓之所想,怎么想,怎么办才能让百姓满意? 沂水“养猪”事件,并不能因为政府部门的证实未发布“禁猪令”告终。它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切实的白癜风的最初症状白癜风症状有那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