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疫苗恐慌席卷中国,这源于澎湃新闻《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或影响人命,山东广发协查函》的刷屏,以及年《南方都市报》的《疫苗之殇》、年《中国经济时报》的《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的旧闻重播。舆论界对这三篇报道争论激烈,基本上可以分为持否定态度的“科学派”,持肯定态度的“新闻派”。“科学派”批驳它严重夸大了疫苗风险,造成公众恐慌。“新闻派”支持它揭露了疫苗的违规经营。

  本报属于“科学派”,为了阐述科学,有必要说说新闻写作。新闻有5个要素,即时间、哪里、谁、怎么样、为什么,这5个词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是W,所以又叫5个W。狭义的新闻指消息,广义的新闻还包括通讯和评论。通讯和评论的写作,也要把怎么样、为什么说清楚。除此之外,还要介绍背景,这个极其重要。你介绍的背景是片面的,你的新闻只是具体真实;背景是全面的,新闻才是本质真实。如疫苗新闻,你不介绍疫苗的安全性和极小概率的不良反应这个大背景,竟说“影响人命”、“在杀人”、“每年要有超过个孩子患上各种疫苗后遗症,留下终身残疾”,那就不是本质真实。疫苗的背景,其实就是疫苗的科学性,记者可能就没把疫苗的科学知识弄懂,所以才把“不良反应”等同于“致残、致死”。由此可见,科学性决定新闻的真实性,不懂科学,罔顾科学,写的新闻必然偏颇甚至失实。

  在公共健康领域,不顾背景、不讲科学的新闻,往往形成新闻暴政。下面引用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年发表于《探索与争鸣》杂志的《公共健康报道应避免议题的异常化》的观点为证。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新闻报道引发的全球恐慌。病毒的结构如同包子,基因是包子馅儿,蛋白质是包子皮儿。甲型H1N1流感病毒含有猪流感病毒的基因,是猪流感病毒的亚型,也可以俗称为猪流感病毒,但又不等于猪流感病毒,历史上猪流感病毒曾经传染人类,但是新发现的猪流感病毒的亚型并没有传染人类,可是欧美媒体都当做猪流感病毒过分渲染报道。法新社惊呼“杀手来了”;路透社惊叹“前所未有的危险”;美联社断言为“致命怪病”;《纽约新闻》的标题是“猪流感传开了”;《纽约邮报》占了头版半个版的醒目标题是“猪疯了”。一时全球恐慌。埃及杀了几十万头猪。中国派专机接回猪流感发生地墨西哥的中国公民。世界卫生组织感到新闻报道过火了,决定以“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命名代替“猪流感病毒”这个名称,但是多数欧美媒体仍然使用“猪流感病毒”这个通俗形象的名称。在谷歌搜索引擎输入“甲型H1N1流感病毒”,只有万个结果;输入“猪流感病毒”,竟有万个结果。

  李希光文章的要点是:重大的坏新闻意味着媒体受众的激增;记者以新闻故事取代科学事实,通常会不准确,甚至错误;公共健康的新闻报道,需要新闻议题的正常化,而不是异常化,正常化才符合科学性、安全性;媒体的新闻奇观会制造民意,从而牵着政府议程的鼻子走,这个媒介化现实带来了新闻暴政。









































白癜风介绍
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dongshengzx.com/sdfz/809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