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我们尝试通过观察、聆听幼儿的游戏故事来评价幼儿,帮助幼儿收获更好的成长,也帮助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 游戏故事评价,是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幼儿行为表现的一种质性评价方式,需要教师用欣赏和接纳的视角审视幼儿的行为,用分析和解读破解作品背后的课程意义与价值。那么,游戏故事是如何开展的?如何利用游戏故事评价幼儿呢? 游戏故事评价分六个过程 在我园,游戏故事伴随幼儿游戏始终。游戏前,幼儿会像建筑师一样预先设计画出自己小组的建构图纸;游戏中,幼儿依据原先的设计和实际进展进行修改与创造;游戏后,幼儿有序整理材料并绘画、分享游戏故事。我们通过分析幼儿的游戏故事作品,来破解其作品背后的课程意义,进而支持幼儿发展。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游戏故事评价分为六个过程,分别是:游戏前设计图纸——确定主题;游戏中自主探索——自由游戏;游戏中教师拍照/拍视频——教师观察;游戏后绘画+符号文字记录——幼儿记录;游戏后图纸+游戏故事作品交流——分享交流;游戏后解读幼儿游戏行为及游戏故事作品——后续解读。 我园每个幼儿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厚厚的“游戏故事本”,从而累积了非常多的游戏故事绘画作品。在游戏故事标题上,我们采用了“游戏主题+释义”的形式,如幼儿以“游乐场”为绘画表征主题,教师则以文字释义幼儿表征内容;在记录方式上,选取师幼对话式;在观察幼儿游戏、解读游戏故事上,深入了解、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及其闪光点。 建立游戏故事评价体系 我们从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条目到依据幼儿发展表现性评价内容进行评价,使教师有个内化的过程。同时,依托相关游戏研究文献,根据建构游戏的“游戏能力、领域经验、游戏品质”三个维度划分关键经验,由此建立了适用于我园的建构游戏发展指标体系。 例如,在“游戏品质”维度,关键经验包括主动性、问题解决、坚持性、计划性、合作。“问题解决”对应的目标是“主动发现问题,并利用已知条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坚持性”对应的目标是“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持续时间较长;不怕挫折,遇到困难后调整自己,再继续回到原来的事情上”。 在此基础上,根据三个维度关键经验指标,下设三个水平,形成大班建构游戏关键经验分项水平标准。例如,“问题解决”水平1:不能主动意识到问题所在;依从他人的分析,自己没有想法;不关心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水平2:在别人的提醒下能发现问题;能参与到小组分析中并提出想法;与他人一起尝试解决问题但并未成功。水平3:能主动发现问题;能有条理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解决问题并成功。“坚持性”水平1:在游戏过程中没有固定目标,频繁换目标;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不能完成目标。水平2:在活动过程中偶尔离开自己的任务,但很快就回来;经提醒能坚持完成目标。水平3: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离建构任务;努力克服困难,直到完成既定目标或游戏结束。 对照指标分析游戏故事 以“七彩大舞台”建构游戏为例,幼儿在游戏后形成了师幼对话式、幼儿自述式、符号文字式三种分享游戏故事的方式,教师对照指标对幼儿游戏行为进行评价。 如在“幼儿自述式”分享游戏故事中(见图一),刘一泽小朋友有如下自述: 我和蒋鑫雨、周雨涵还有其他小朋友一起走T台。现在,我在练习,蒋鑫雨在化妆,周雨涵在换衣服。我们走着走着,发现应该用不同的方法来走模特,走了几遍后,我们又觉得应该拉手走,就拉手走。然后又觉得应该一个一个地走,因为电视上的模特就是一个一个地走。 教师进行游戏评价:对照指标体系,从刚才刘一泽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领域经验”与“游戏品质”都处在较高水平。在作品中体现出他对同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