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密恒涛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班会上跟老师说“悄悄话”。李海涛摄/光明图片 湖南省礼雅小学心理健康月呵护少年长。粟勇主摄/光明图片 开学以来,几起学生自杀的消息相继传来,或许原因各不相同,但却同样令人扼腕,为何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学生心理脆弱?还是学习压力,亲子关系,教师教学不当?家庭、学校、社会当如何承担责任,保障学生的安全?记者日前就这个话题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游旭群。 ●自杀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很难归结为某一个单一的因素 记者:看到这些频发的事件,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疫情是否是一个触因,使人们压抑的心情在复学后集中爆发? 游旭群:今年开学以来,学生自杀事件频发,令人深感痛心。自杀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生物、心理和社会成因,很难归结为某一个单一的因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言,这种巨大的变化会构成一个应激因素,在持续数月的疫情影响下,学生处于相对隔离的社会环境中,有可能因此产生焦虑、抑郁,甚至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复学之后,随着生活秩序的又一次变动,加之青少年情绪冲动的特点,这些因素的叠加都有可能加剧学生的自杀意念,但自杀行为的出现往往还会存在其他触发事件。 ●尽管各种心理防护与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但这些只能对负性心理因素的改变产生有限的影响 记者:人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