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习近平总书记欣赏焦连生的皮影作品图片来源:央视网视频新闻截图##_FORMAT_GT_####_FORMAT_GT_####_FORMAT_GT_##) 年4月22日,正在陕西西安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安大唐不夜城,与西安市阎良区的山东昌邑移民后裔、皮影雕刻技艺传承人焦连生亲切交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询问了焦连生关中皮影的用料特点和艺术风格,并拿起一件皮影作品饶有兴趣地尝试着操作了一番。 焦连生,33岁,皮影雕刻艺术传承人,陕西昌邑村——西安市阎良区谭家村人,祖籍昌邑市北孟镇大庄,属昌邑大庄焦氏十七世孙,“宗”字辈。年春,他曾同陕西村子的乡亲们一起回乡祭祖。 (图片说明:年3月15日,焦连生回到魂牵梦萦的老家昌邑大庄村,图为与大庄宗亲合影留念。) 同在年夏天,焦连生的同村老乡、昌邑移民后裔李宝栋推着斤小麦,徒步1公里,历时18天,跨秦、豫、鲁三省16地市,千里徒步推车送粮重走先辈移民路回归昌邑。这种缅怀祖辈移民关中创业的不寻常方式,一度引起轰动。李宝栋掀起的这股“寻根”热潮,使得“昌邑”和远在千里外的“关中”被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从山东出发,奔赴关中大地…… 据统计,现在陕西渭南阎良一带,居住着数十万山东移民,其中潍坊人居多,次之是淄博人,另有零散的从莱芜及济南、聊城迁来的,再就是昌邑以东胶莱河东岸隶属于平度的部分村庄的村民。迁居陕西的潍坊人中以昌邑人居多,其次是高密、安丘和青州人,另外有少量寿光和寒亭人。估计现在客居陕西渭北地区的昌邑人有数万人之多。 这场移民,有一个关键人物——焦云龙。焦云龙,年生于山东长山县(今淄博市周村区)贾黄乡丁家庄人,自幼读书勤奋,课余习武不辍。为人慷慨倜傥,乐于助人。他历任陕西省三原、安康、富平、长安、咸宁等县知事,绥德知州。光绪八年(公元年),焦云龙因丁父忧回乡守孝三年。在周村庐墓读书,一住三年,他亲眼目睹家乡人民颠沛流离的苦痛,又深感陕西三原、临潼及关中渭北各县土地大量荒旷闲置,便写条折上奏陕西抚院,计议将山东灾民批量迁往关中。若如此,既能解决灾民生计出路,又能充实开发关中,还能增加朝廷年岁收入,可谓一举三得。 在奏明陕西巡抚的同时,焦云龙又通过和青州官员见面和书信往来,获得他们的鼎力支持。焦云龙在得到上级和同僚允诺后,亲赴青州各地动员移民陕西。焦云龙结交流民中有威望者,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再让他们组织人员移民陕西。焦云龙为了激发流民的迁移动力,还编了几句顺口溜,来描绘陕西土地的富饶。 焦云龙给灾民们讲,三原、临潼县一带是“包子山,馍馍岭,哟啊吃香油用手捧”。在昌邑本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西安府,好碾子,一天三遍大卷子。”这对于当时缺衣少食的山东灾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一批又一批山东人,怀着去陕西吃馍馍的美好愿望,从山东出发,奔赴关中大地。 焦云龙首先动员自己家人和亲戚一起来到陕西。第一批移民于年初,从山东老家动身。经过长途跋涉后,移民们最先到达西安府临潼县武家屯(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一带,因为没有居所,移民们便在荒地里刨个一米左右深的土坑,而后在上面打个一米多高的瓜庵子(用竹竿撑起四根柱子),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盖以茅草。这种栖身居所好处是成本低、搭建快,因为是半地下,冬季可良好御寒。 为了让山东移民安心耕耘,焦云龙筹集数万两的奖耕资金。凡到陕西三原垦荒的百姓,不论来自何籍,一律给予种子、牛和安家费“四十仟”。凭借优越移民的政策,焦云龙一批就招来移民近千户,共计人。这些人来到三原县,获得了大量的肥沃耕地,生活随之好转,当地的社会经济也逐步复苏。经过一个春秋冬夏的轮回,移民们就可以开垦出足够的土地供应自家口粮了,而后他们继续发扬山东人勤劳节俭的良好传统,起早贪黑继续开垦耕地。 三原县的移民安置工作大获成效后,富平、临潼、高陵各县也纷纷仿效,从山东陆续招来移民数万人。这一批上万人的山东移民在陕落脚定居后,成为山东和陕西之间的联络点。此后,每逢灾荒饥馑或战争,山东移民便来陕西寻亲避难,在此定居人数日众,慢慢形成了遍布关中的山东村落。移民们沿着从三原到大荔这条移民走过的道路,建立起一个连一个的山东移民村庄。 山东移民的到来,对于历经兵燹之灾的陕西,无疑意义重大。 山东移民推崇儒家文化,谦恭自守,不怕吃亏,更容易和当地人和谐相处。他们从不觊觎本地人的土地,往往都去开垦无主之地,靠着自己的勤劳,将关中的蒿莱之地变为良田。这种不与人争、艰苦创业的精神,不仅掌握了自己的生存权,更赢得了当地的尊重,为陕西地区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从第一代移民至今,勤劳淳朴的山东人在关中大地上已经孕育了几代移民后裔,他们在完美融入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同时,却保留了山东地区最原始的民俗风情。 譬如,陕西昌邑村的乡亲至今还保持的淳朴的昌邑乡间土语:他们把吝啬说为“嘎古”;把奶奶叫“mama”;把外婆叫“姥娘”;称鸽子为“布嘎”;称怕事之人说成“夹嘎拉头”;说晚上为“后晌”;称狼为“犸虎”。他们仍旧使用“吭”这个语气词,“吭?”为单字疑问语句,意指“是不是”或者“是吗?” 陕西昌邑村结婚还保持“叫二送三”的婚庆风俗:结婚那天娘家父母不去,有送客(kei)两人,一男一女,顶多是两男两女。第二天回门时,娘家哥、嫂去“叫”。到第三日返回婆家时,娘家父母等主要亲戚去送。这种习俗在陕西当地也是一大风景。 除了延续婚庆风俗外,陕西昌邑村在春节也沿袭老家守岁的传统,过年仍旧蒸年糕,吃年夜饭,年前要“蒸饽饽”,除夕晚上不睡觉,大年初一三点左右就逐户拜年,给老人磕头。本族之中,无论相隔多远,初一必给老人拜年磕头,一人不落。比如,蒲城的昌邑村——太平村在除夕请先人时,从墓地放鞭炮回来,还要在村子路口面向东磕头烧纸,以表示请故乡山东昌邑的先辈回家过年。 在饮食方面,陕西昌邑村也仍旧保留着山东人的饮食习惯。他们还是爱吃豆酱,有“有酱不理咸菜”之说,酱炒鸡蛋和酱爆茄子是他们的拿手好菜。他们还保留了清明节吃擀饼卷鸡蛋的习俗。把揉好的麦面擀成直径一尺左右的圆形面饼,在鏊子上烙熟。然后把煮熟的鸡蛋剥皮放饼上揉碎,撒盐末,卷起来吃。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卢昱报道)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dongshengzx.com/sdxx/903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