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的↑↑即可   鲁教基发〔〕2号

各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4号)和《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55号),推进实施《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年)》,我厅组织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德育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学习落实《指导纲要》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

  (一)提高育德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习实施《指导纲要》纳入教师培训计划,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和育德能力。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传道”与“授业解惑”统一起来,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深化课程改革。围绕一体化育人目标,树立一体化育人意识,采取一体化德育策略,统筹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做好学段之间、学科之间和课内外实践活动的整合,建构具有地方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有机融入各学段学科教学中,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加强党史教育,让学生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法治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将《宪法》作为中学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逐步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养成遵法守法行为习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友善、诚实、守信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加强劳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劳动、实践与理性、科学的重要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加强研究指导。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德育工作规律,为学校和学科教师实施《指导纲要》提供科学指导,切实做好跟踪研究与效果评估,及时培育、总结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完善,引领带动全省学生德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四)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对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教师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度,教师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实行同步考核。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三、加强对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对《指导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准确把握《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深刻领会《指导纲要》的核心要义,认真组织实施,鼓励基层首创,做到教学相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升。各市要选择确定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实验县(市、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学校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主体,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德育工作阵地和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建构德育课程、学科德育、文化德育和实践德育“四位一体”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发布辞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

  (年5月25日济南)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山东教育事业的关心、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55号)关于“实施德育综合改革,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构建梯次推进、系统衔接、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我省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强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厅组织编制了《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形成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中小学德育实施体系。现将《指导纲要》编制的背景过程、框架内容以及预期目标等向各位朋友作简要通报。我想给各位朋友说明的是,目前,大学阶段的纲要正在编制过程中,我今天给大家通报的是中小学的指导纲要。

  一、编制《指导纲要》的必要性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准确把握规律性,强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加强中小学德育的载体建设。

  我省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中小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机制建设,优化德育环境,改进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展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但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各学段德育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课程内容重复倒置,层次性和完整性都有不足;二是内容抽象化,与学生生活实际贴得不紧,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教育的整体育德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相对淡化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能力,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各学科特点,统筹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学段,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序列,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力求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指导纲要》研制的过程

  我厅自年5月下旬启动中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一体化指导纲要的研究编制,先后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教研员、高等院校的学者专家多人次研究讨论,起草修改。期间,我们学习借鉴了其他省市的经验做法,总结梳理了我省多年来学校德育的有益探索。年10月下旬,邀请教育部、省内外专家学者对《指导纲要》进行了研讨论证,到会领导和专家对这种尝试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姜异康书记、郭树清省长、孙伟常务副省长、孙守刚部长等省领导分别在我厅呈报的《指导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提出具体修改意见。省教育厅根据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对《指导纲要》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今年4月完成定稿并发布实施。

  三、《指导纲要》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指导纲要》包括“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包括14个学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导纲要”和“实践活动德育指导纲要”四部分。

  ——关于“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目前,国家课程中德育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四门。“德育课程指导纲要”的主要思路,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一体化设计小学、初中、高中的上述四门课程,针对性地规划各学段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符合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

  ——关于“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主要思路是挖掘提炼包括语、数、外等14门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根据课程属性,归纳每门课程的德育目标、德育范畴,突出课程的德育特点,强调课程核心素养与德育的有效契合,强化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全科育人的目的。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指导纲要”。这部分内容是依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突出齐鲁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格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根置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高尚情操,实现弘扬传统美德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关于“实践活动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该部分对中小学生实践活动进行了系列化设计,归纳了12个类型的活动形式,目的是强化实践活动在学校德育方面的重要载体作用,发挥实践活动在拓展德育空间,创新德育方法,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实效等方面独特的优势。

  在每个指导纲要中,我们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提出教学实施建议,并根据学科德育要求,给出3-5个典型评价案例,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四、预期达到的效果

  通过德育综合改革和《指导纲要》实施,我们力求达到以下效果:

  (一)建立和完善德育课程一体化体系。《指导纲要》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施上,加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协调融合,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增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强化教育立德之本,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指导纲要》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明确了教育与生俱来的育德责任,并将这种责任以“四位一体”的方式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和“育”的相互融合,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准确理解德育的丰富内涵,在教育教学、学习生活中去担当和体验德育的责任和意义。

  (三)创新德育教学模式,提升育德成效。《指导纲要》明确了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德育教学活动建议和德育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对提升育德成效将产生很好的效果。

  各位朋友,3+1教育综合改革正在齐鲁大地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这项改革涉及到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方方面面,需要各方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热切地期望媒体朋友关心   谢谢大家!

转自:山东教育发布

①点击右上角推荐给您的朋友。

②点击右上角即可







































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
白癜风怎样治疗好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dongshengzx.com/sdzx/815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