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也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发行量第一的综合性报纸。而山东作为经济强省,文化大省,自然少不了经常在第一大报上“崭露头角”。 年山东共有大小稿件余篇登上人民日报,其中30余篇刊登在头版,头版头条更是占了12篇之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年都有哪些新闻成功占领过人民日报的版面,这些地方都发生了什么。 各类型新闻分布图 通过梳理统计,登上人民日报的山东新闻中,以经济、时政、社会民生、文教卫生和三农问题为主,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世界诉说了一个完整、真实的山东。例如1月27日9版的《齐鲁回眸意正浓》,从经济、农业及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山东下一步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变化。4月12日头版头条《解农民之忧排农村之难促农业之变山东供销社变身“三农管家”》一文中,山东供销社系统找准定位,自我改造,蹚出一条规模化服务“三农”的路子,实现从卖农资到卖服务的转变。8月1日10版的《山东造纸业“浴火重生”》,阐释了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逐步加严的环保排放标准,倒逼造纸业“浴火重生”,使得山东造纸企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80%以上,产能连续多年排在全国第一。成为山东环保治污的一个成功范例。此外还有16篇不同类型的人物报道。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山东人、山东事。 十七地市,谁家风采最足?十七地市热度图 在余篇山东稿件中,主要以齐鲁大地上发生的大事实事为主,充分贴合热点,及时将山东经济、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现在全国读者面前。例如1月27日头版头条《山东改革坚持问题导向(行进中国·精彩故事)》,11月15日第4版的《山东:学习研讨实打实(践行三严三实全面从严治党)》,11月22日1版的《破解发展难题释放创新活力山东改革不停精彩不断》。这其中有积极发展经济、释放创新活力的,例如8月10日10版的《临沂物流业让制造业走得更顺》、10月5日的头版头条《青岛创新跨越三道坎》、12月16日14版的《山东龙口“一站式”服务创业》;有着力于解决社会民生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例如1月4日11版的《弱村咋变强—山东肥城》、3月25日16版的《济南最大烂尾楼是如何收尾的》、4月19日10版的《山东潍坊整合“路边摊”建设大市场》,也有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山东厚重文化底蕴的,例如3月16日12版的《今日读诗学礼明朝传道授业(让传统文化活起来)》、10月15日9版的《书画惠民看高唐》、11月25日22版的《济宁:乡村儒学融入百姓生活》。 登上人民日报的都有啥样人?年,人民日报的版面上共刊发了山东16篇人物通讯类稿件,相信你也会和小编一样好奇,这些都是什么人呢,他们身上又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呢? 美丽善良白衣天使 “施救过程中,王菁一直跪在地上。因为连续十多分钟按压伤者胸部,她累得气喘吁吁。伤者被救护车拉走后,她虚脱倒地。后来她回到家才发现,自己的膝盖已经淤青。”“‘女孩年轻、漂亮,真是人美,心灵更美!可惜当时没人认识她。’孙伟光说,没有人知道她是谁,却有不少人拍下了最美的瞬间。 烟台龙口的年轻护士王菁下班路上遇车祸伤者,跪地抢救累到虚脱,及时施治后默默离开,但她美丽的身影却留在了所有人的心底。(3月21日4版《她的美丽在心底》) “铁面”柔情检察官 “不管是周一还是周六,他都按时上班,晚上九点才下班。半夜睡不着,突然想起个主意来,他也要马上爬起来记在纸上。”“‘不管你认识多少人,也不管有多少人为你说情,我们办案凭的是证据,今天即便是所有说情人都站在咱俩面前,我也敢拘留你。’就这样,犯罪嫌疑人被依法拘留。从此,张敬艳的‘铁面’,更是名声大震,极少有人再来说情。” “‘人这一辈子,工作生活总要有个目标。我的目标,就是当一个好检察官。’”菏泽市牡丹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敬艳,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群众知道检察官是个什么样。(7月21日9版《张敬艳:“铁面”柔情的检察官》) 坚守承诺的下岗工人 “这位普普通通的丝绸印染厂下岗工人,从19岁青春烂漫到54岁鬓生华发,房泽秋从未放弃,用了35年的华美时光扮靓了一位96岁老人的晚年。”“房泽秋说,老人大便时,先用开塞露通便,然后她或者于海带着胶皮手套用手往外抠。特别是夏天,夫妻俩每天都会给老人洗澡,这么多年,李玉柱身上没有长一个痱子,生过一个褥疮。” 房泽秋,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贡院墙根社区居民。她从年开始,把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并且半身不遂的孤寡老人李玉柱接到自己家中,一家三代坚持照顾老人35年,直至老人离世。(6月3日9版《一句承诺,坚守三代》) 此外,培育出的紧凑型杂交玉米高产品种,累计推广面积约12亿亩,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亿元的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登海(9月22日23版《创新,一辈子不停歇》、9月23日20版《情怀,永远不失本色》);吃百家饭长大,致富后返乡坚持为村里70多名老年人送温暖的孙启生(2月9日1版《昨吃百家饭今报百家恩》);为研制高效的柴油车节能减排装置,卖房子、借高利贷,整整奋斗了13年的“老创客”徐杰和田文亮(9月14日18版《成功的名字叫坚持》),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 有哪些小村庄脱颖而出?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 位于沂蒙山区的常山庄,曾经是出了名的穷,出外讨生活的,老死不愿回;留村里的,挤破脑袋想出去。“年3月,山东省选派2.6万名第一书记,深入1.8万个像常山庄这样的农村基层,抓党建,促脱贫。3年,3位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彭子良建社区,白皓育产业,褚振东抓党建。”现在常山庄的变化看得见。“青山掩映,白墙灰瓦,一排排二层小楼窗明几净。看见人来,村民祖法香热茶相待。‘过去4间房,现在住‘别墅’,平日在村北玩具厂上班,晚上跳广场舞,日子过得滋润。’”(12月11日1版《昔日老区堡垒今朝脱贫先锋“第一书记”再兴常山庄》) 邹城市石墙镇上九村、张庄镇小彦村 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走进农村。一个个原本封闭落后的乡村,因此向外面的世界敞开。邹城市的这两个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也深刻的感受着它所带来的神奇魅力。 “沿着上九村的街巷行走,时不时地就能遇到一个个小摊。大点的,支个架子,摆上点工艺品和当地特产;小点的,干脆就是一个小篮子,里面放满了笨鸡蛋。现在,还住在村里的人,几乎没有闲着的。变化,远不止于此。上世纪80年代,上九村的年轻人娶了媳妇,一般就到山下盖新房。渐渐地,村里边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处处都能见到倒塌的老房子。旅游的兴起,让上九村重现生机。一些原本已经没有人居住的房屋,改造后又把主人吸引回去。”(07月12日10版《乡村旅游,蹒跚中生长》) 禹城市辛店镇大谢村 连个芝麻官儿都算不上的“和事员”,对大谢村发生的纠纷能及时调解,在基层调解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夏收时节,山东省禹城市辛店镇大谢村‘和事员’毕金菊,看到村里谢某和高某俩邻居合作收粮食,感到很欣慰。原来两家是近邻,却一向不和。高某明知家里西南角处是谢家的厨房,却故意建起了厕所。俩邻居的“战争”由此‘升级’,闹着要上法院。‘和事员’毕金菊了解情况后,找两家及时说和,最终化干戈为玉帛。”(08月03日11版《山东禹城创新调解机制村里有群“和事佬”》) 来源 人民网-山东频道 头上白癜风怎么治疗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治疗医院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andongshengzx.com/sdsh/77646.html |